您好,我是阿展。究竟,野地的過程是一個不真實的經驗?反而山下的日常生活才是真正的真實嗎?如果野地經驗是不真實的,那它有可能對於所謂真實的日常生活帶來真實的改變嗎?九月底我們舉辦了第一次的「野地教育論壇」,二位來自社工專業的講者不約而同的提出了這樣的提問。野地,的確不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但卻也因為野地的虛幻性與想像力,讓我們自己以及所帶領的孩子們,反而擁有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機會與空間,而我們正在努力做的,就是讓它成為一個正向改變的機會,聽起來很有趣,不是嗎?

台灣生態登山學校 共同創辦人 連志展
野地,創造了第三方的「域外空間」?
來自台東的社工師蘿莉說:「身為一位登山者、同時身為一位社工、又同時身為亞成鳥計劃的野地教育帶領者,這許多不同的視野彼此不斷地交疊,這過程中產生的疑惑與衝擊,讓我不再僅僅只以社工的角度來看待個案,而有機會擴展自己對於個案與社會工作原本的理解與定義。」

蘿莉在野地的過程中,發現孩子在面對野地的挑戰環境的適應力,遠比自己想像的高出許多,她也發現,在野地的過程中,原來衝突是有修復的可能性,在野地的過程之中,原本以為的風險,有時候可能是來自自己附加與過度強化的恐懼。「野地教育打開了我對於野地這個場域的視野,山林這個場域原來有著許多我原來沒有看見的視野,我可以再透過社會工作反思的力量,重新理解社工與教育的過程...」

而野地獲得的價值與高峰經驗,又可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實踐,無論是對於社工自己或是對於個案?日常生活的現實與耗損,很快就可能會枯竭了來自山的滋養,蘿莉選擇了在自己的工作場域之中,繼續把她在野地裡獲得的視野,以實際實踐的方式試著傳遞給孩子,包括讓孩子看看野地的影像或者從山上帶下來的自然物,然後帶領孩子慢慢的走進野地之中,可能只是從一片小空地開始,讓孩子逐漸習慣對自然的未知感,再慢慢的走進真正的山裡。

然後蘿莉她突然發現,自己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有時候是有點無意識的在做,很自然地把這些過程帶進自己的社會工作之中,才發現這是自己回應把野地帶下山的實踐方式!

身為一位社工身份的野地教育帶領者,蘿莉也發現野地似乎也帶給孩子一個第三方的「域外空間」,一個有別於家庭、學校或機構之外的另一個不同的空間,孩子有機會在這裡成為一個不同於平常的自己,然後長出屬於他自己成長的力量。

「互為主體的助人工作者,如何互相對話?」在野地過程中同樣帶領孩子的助人工作者,社工與輔導員擁有不同的視野,又可以如何相互對話?如何讓這些過程可以對於孩子對於所有參與者變成更多的養分?

這些問題,同樣也打開了更多的可能性。
捐款支持野地教育
從CHAN「G」E 到 CHAN「C」E,給孩子不一樣的機會!
論壇第一場的第二位講者旻融是來自宜蘭輔諮中心的社工師,他在他的社工專業中希望則透過野地過程,嘗試帶給孩子一種類似於「痛苦」的不同以往的經驗,讓孩子有不壹樣的改變機會。旻融回憶第一次與登山學校合作的過程中,他帶領了一位有ADHD、偷竊、擄人等經歷的高中生參與野地教育課程。旻融帶著焦慮的忐忑心情與孩子一起上山,過程中孩子離開了手機、離開了城市生活既有的習慣,孩子在野地裡為了抓魚,竟然可以很專心的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磨製抓魚的工具,如此專注安靜的狀態,讓旻融幾乎忘了上山前許多人警告他說這個孩子是如何的不受控、如何暴走,讓他發現,原來原本孩子在山下被貼上的標籤,來到山上卻早已經不見了,早已經被留在山下了!

「是社會給孩子貼上標籤?還是孩子自己給自己貼上標籤?到底是這個孩子生病了?還是我們這個社會生病了呢?」

有一次與社工師旻融同行的另一位心理師在下山後表示,「在山上的一切感覺很不真實、很虛幻的感覺,睡了一覺醒來之後,好像一切都沒有發生的感覺...」每一個不真實的部分,其實有可能會有真實的存在,就像孩子在山上獲得的正向經驗與力量,回到山下似乎又落入慣習的挫折感之中,但之前的正向經驗真的就全部消失了嗎?其實未必。

有人問旻融「你帶孩子上山是為了帶給孩子什麼樣的改變?」旻融想了想,「帶孩子上山,是為了讓孩子知道他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他可以有不只一種的顯示,他的人生是多元的」有的孩子他發現他竟然可以不用如此在意外貌或乾淨,有的孩子發現他竟然可以堅持完成一件事情,完成一件與眾不同的很酷的事情,帶孩子上山,我們其實並不想要「改變」孩子什麼,只是想要給孩子「機會」,把CHANGE中間有棱有角的「G」變成圓融的「C」,就變成了機會「CHANCE」!

帶孩子走進野地,其實並不是想要改變孩子,只是想要讓孩子知道,他其實是擁有機會的,他可以有更多元的機會,成為比自己想像的更不一樣的自己。
提供孩子更多不一樣的改變機會
後記
在沒有任何補助與贊助的條件下,我們還是順利地完成了第一屆的「野地教育論壇」,雖然野地教育對於許多人來說還是一個新的領域,但也因為這樣的「新」與「未知」,讓更多的可能性與未來性得到了更多的機會。野地,無論是跟社工結合、跟教育結合、還是跟自己的生命經驗結合,都還存在許多有趣的想像與著力空間,也期待這樣的論壇,可以帶來更多的交流與力量,讓更多不同的改變得以開展。
贊助野地教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