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WEA野地教育論壇第二場,邀請了來自基隆女中的黃馨慧老師以及私立靜心中學的古國駿老師分享他們在體制內教育現場推動野地教育的實務經驗,尤其是在公立的學校內,有老師願意去推動野地教育,真的是需要很大的勇氣與意志。
在馨慧老師推動課程的過程中,首先要能夠取得學校主管的支持,然後還要先凝聚一群志同道合的教師同伴,一起依據教育部課綱與課程計劃,擬定具體可行的課程方案,然後還要寫計劃申請經費。最後馨慧老師選擇以多元選修的課程來執行野地教育方案,先從基隆女中校園內的環境開始,再慢慢擴展到校外環境。整個過程可說是相當的務實與漸進,而這樣的循序漸進,也是課程得以順利在體制內學校被執行的重要關鍵。也可以說,「溝通」與「人和」是在體制內推動野地教育最重要的前提,唯有先取得包括校長、主任、教師夥伴、社區、家長與學生等各方面的支持與理解,才有可能順利地展開不一樣的課程。
例如馨慧老師就曾經在校園內周邊進行攀樹課程,卻因當地居民不是很了解攀樹活動,而大驚失色的責備老師讓學生處於危險之中,後來也是透過耐心的溝通解說,才讓社區居民可以理解與接受。所以許多看似與野地教育無關的因素,其實都深深地影響了野地教育能否順利進入體制內學校的機會。光是這一點就很值得我們讚賞與學習。
至於私立的靜心中學,狀況相比公立學校來的單純許多,在學校既定政策與校長的支持之下,靜心中學就如同目前許多其他私立學校一樣,將戶外教育視為學校重要的特色之一,也是引導該校學生重要的課程之一。從一年級到十二年級,每學期都安排至少一次的戶外教育課程,包括童軍、繩索、自然觀察、野炊等不同面向,最後以12年級的四天三夜大霸尖山作為結束。
從靜心中學國駿老師的分享中,我們可以看見現在的私立學校越來越重視野地教育對於學生帶來的正面影響,也因此而帶來家長對於學校的正面評價,這樣的過程,讓野地教育與私立學校、學生家長形成一種正向的循環,而讓野地教育課程可以在私立學校當中日漸茁壯,產生更多的影響力。當然,這一過程的發生,必須建立在學校的全力支持,包括經費上、場地與硬體上、課程教師的聘任等各個面向,在確保了課程品質與風險管控之後,才能對學生家長進行溝通,消除擔心與顧慮,進而才能在課程之後,看見孩子在野地教育課程中獲得的正向改變,而讓學生家長與學校更加支持野地教育的重要性。
就如同這一場的主持與談人,常務理事廖啟宏所說,他身為一位金融界的主管,當他在招募人員與建立團隊的時候,除了該領域的專業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每個人的「能力」與「特質」,所謂的「能力」則指的是是包括溝通能力、領導能力、情緒管理能力等。而通常到最後階段或關鍵時刻,每個人的專業能力通常都差異不大了,關鍵就會落在個人的「能力」與「特質」的差異了。而重點的重點則是,這些關鍵的「能力」與「特質」,通常不是從一般的學校課程可以學到,卻反而必須在類似野地教育這樣的過程中才能真正體驗與獲得。
因此,雖然野地教育在體制內教育還有漫漫長路要走,但是為了我們的孩子,為了我們更好的未來,我們一起在做的事情,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