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地教育工作坊的下半場,我們邀請了與亞成鳥計劃合作多年的青少年機構一起座談交流,聊聊這樣的野地探險經驗,對於機構、對於社工、對於孩子,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又可以如何繼續往前走?
花蓮的凱歌園已經與我們在亞成鳥計劃中合作了第五年,凱歌園接納了需要被安置照顧的青少年男生,無論是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或者對於機構來說來說,這樣的環境與過程,都必須面臨許多挑戰。雖然亞成鳥計劃無法在第一線協助到機構與孩子,但每年一次5-7天的野地探險課程,卻已經成為凱歌園年度的重要活動,而這樣的課程或者野地經驗,對於凱歌園這樣的機構來說,這幾年來又是創造出什麼樣的意義?
凱歌園主任祥瑞:「野地教育的創新的地方在於,它是把孩子放進一個真實、但是不確定的情境裡面,讓他們能夠去面對風險、面對困難、面對團隊的挑戰的時候,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這種設計,它本身就是一種價值的實踐,我們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需要給他們空間去嘗試。這樣的東西如果放到職場體驗之中,可能就會是要求產出、要求要照著SOP去做,根本不會有機會讓孩子去嘗試、去創新,要求的就是要把成品做出來,把我要的東西做出來給我。但是如果真的要用社工的角度去切入的時候,野地教育獨特的地方是在於,它能夠培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以及一種關係的信任,所以在野地教育之中,我覺得這二個東西是一個非常非常棒的價值的存在。」
對於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如何找到自我存在的意義與定位,以及如何在關係中獲得信任與被信任,無疑是影響著青少年以及青少年機構與社工們,很重要的面向。但是在亞成鳥計劃中,我們又是如何創造或提供出這些影響力呢?
|